上高地--日本阿爾卑斯
Shinsyu.Nippon Alps.Kamikochi


於2008黃金週的尾聲,由松本前往上高地。
這天的天氣晴時有雲,氣候涼爽,約15度左右
在陽光照射下,著短袖尚感溫暖
入夜之後,需穿上polartax的衣服,房間還點有暖爐
山區還有著雪,故對於氣候別被太陽給騙了
新春的上高地,高山上的積雪未褪,許多步道依然是封閉的。
這個季節的上高地,有漂亮。
進入上高地的方式
松本-上高地的交通時刻表
http://www.alpico.co.jp/access/route_k/honsen/index.html
查詢由松本發至新島島的時刻表,確實掌握時間
再由新島島搭乘巴士前往上高地
松本-新島-上高地,交通費:2400 yen
大概只需一個多小時,還蠻方便的
一點也不麻煩
夜宿上高地的明神館
不推薦這一間,由於黃金週上高地裡的旅館都客滿了,
不得不住這一間。由於木頭構造,有人走動真的很吵。
而且這裡離上高地的巴士站要走一個小時,
只能靠雙腳,沒有車可以進入。
晚餐有一條烤溪魚,在物資缺乏的這兒,還算不錯。
如室堂一樣,都有溫泉可以泡,走了一整天,泡湯有舒服。
睡的是通舖,六個人一間。
時間之規劃
第一天
松本(6:30起床)à松本車站(7:59)à上高地(9:45)
上高地觀光案內所(9:45)à河童橋(梓川左岸)à明神池(放置行李與check in、吃午餐)(11:00-11:30)à河童橋(梓川左岸)à田代橋à田代池à大正池à(大正池前搭車)上高地巴士站à河童橋à明神池(此段走梓川右岸,為濕原木道路線)
(散策時間11:30~17:45)
第二天
凌晨四點由明神池(4:00)à德澤(5:00)à明神池(5:45)à上高地巴士站(07:00)
由於想要一探冰壁之宿,天還沒亮,就一個人走在山路,這時候很多小動物都醒了,突然的聲音還真是會嚇到我。可惜第二天氣候不好,也未見著日出。
上高地的歷史
http://www.myojinkan.co.jp/kamikouti-h.html
摘自:http://www.kamikochi.or.jp/chinese_trad/about/
最初登上上高地周邊山峰的, 據稱是曾經登上槍之嶽的越中富山的僧侶播隆. 當時是出於信仰山嶽而登山. 到了明治時期, 為了發展近代化, 明治政府雇傭了許多外國工程師. 其中, 英國冶金工程師William Gowland于1877年7月登上了槍之嶽, 在雜誌中介紹了該記錄. 其中使用了“Japan alps”這一表述, 從而成為了今天“日本阿爾卑斯山脈”的詞源. 此後英國人傳教士Walter•Weston也登上了槍之嶽, 並在其著作《日本阿爾卑斯的登山與探險》(Mountaineering and Exploration in the Japanese Alps)中詳細地介紹了上高地周邊的群山.
戰後當選為首相的東久邇宮殿下決定于1916年攀登槍之嶽, 因此急忙完善了島島~德本嶺~明神~槍之岳的登山道. 自此以後, 登山活動不再是僅限於一部分人進行的活動, 日趨大眾化.
明治以前, 出入上高地的大部分都是樵夫. 到了明治時代, 當地島島地區的上條百次良僅限在夏天期間翻越德本嶺, 在上高地上進行放牧. 這就是上高地牧場的起源. 有小梨平、明神、德澤三個場所, 特別是德澤, 被稱為德澤牧場, 以積雪群山為背景放牧牛馬, 具有牧歌情調, 深受登山者的喜愛.
1915年6月燒嶽火山爆發, 流出的泥石流堵塞了梓川, 由此在該處形成了池塘. 這就是大正池. 建設上高地賓館(即現在的上高地帝國賓館)時, 曾乘小船渡過大正池, 進行資材的運送.
1927年對於上高地而言是重要的一年. 3月, 文豪芥川龍之介發表小說《河童》. 在該小說中出現了上高地與河童橋. 7月入選“日本八景”的溪穀部分;8月, 昭和天皇的弟弟秩父宮殿下從上高地登上了奧穗高嶽、槍之岳, 連日成為了新聞的話題. 以該年為契機, 遊客大幅度增加.
1934年, 上高地一帶被指定為國立公園. 同時, 上高地的牧場被封閉, 公共汽車開至河童橋. 同時, 私人汽車得到普及, 遊客人數逐年增加. 由於停車場不足, 違法停車的情況增加, 1975年實施私人汽車限制. 此後, 限制逐漸強化, 目前已全面禁止私人汽車的通行. 將來計劃從澤渡至上高地鋪設隧道式的登山鐵路.
1909年, 禁止採集高山植物, 並保護高山植物. 後來雷鳥、羚羊、岩魚被指定為自然保護動物, 禁止捕獵, 上高地本身也被指定為自然保護區和國立公園. 此外, 上高地的本地居民從1965年開始成立“美化上高地協會”, 以沒有垃圾的美麗上高地為目標, 每天進行道路周邊的垃圾收集活動. 這一大自然作為日本應該守護的瑰寶, 必須永遠加以保護. 每一個人都應該意識到這一點, 為了未來的孩子們齊心協力保留上高地.
上高地的交通方式及地理位置
http://www.kamikochi.or.jp/chinese_trad/access/
上高地的景點介紹
摘自:http://www.kamikochi.or.jp/chinese_trad/highlight/

大正池
1915年6月6日, 由於燒嶽火山噴發, 大量的泥石流將梓川攔截, 從而形成該池塘. 樹木被水淹沒後僅剩下乾枯的樹幹, 形成具有夢幻景象一般的枯萎樹木.
當被霞光或朝靄所籠罩時, 形成夢幻般的景象. 加上在天氣晴朗時, 燒嶽與穗高峰巒倒映在湖面上, 可謂是上高地極具代表性的美麗景觀.

田代池
在夏季, 蓮花、杜鵑花、細杆羊鬍子草群落顯得異常美麗. 而晚秋季節則在霜的渲染下, 變得滿目雪白.
在森林中行走時, 眼前忽然豁然開朗, 田代池便呈現在眼前. 天空與山嶽倒映於澄清的水面上, 周邊盛放著當季的花草.
由於有地下湧泉, 因此即使在冬天, 田代池也不會結冰, 但由於霞澤嶽不斷注入的泥砂, 使得田代池正在逐年縮小. 而且池底的枯葉等逐漸堆積, 因此有些地方已經變成濕地.

河童橋
上高地的象徵——河童橋是一座木制吊橋, 從橋上朝上游望去, 並排聳立著西穗高嶽、奧穗高嶽、前穗高嶽、明神嶽等海拔3000米 級別的山峰. 朝下游望去, 則可以看到正在噴煙的燒嶽. 而穿流於鑽天柳、落葉松林間的梓川風景也很優美, 是絕好的眺望台.
河童是日本自遠古時代流傳下來的一種生活在水中的虛構動物. 關於河童橋名稱的由來, 有人說是因為此處存在一處適合河童生活的深淵, 也有人說是在沒有該橋的時代, 人們將衣服頂在頭上過河, 看上去好像河童, 至於真正答案仍是個謎.
從岸邊也可以下去梓川. 如果將手放入流水之中, 即使在夏天也會感覺徹骨的寒冷.

明神橋—明神地區
位於往松本~上高地的古代主幹道德本嶺的入口附近, 是上高地最早開放的歷史悠久的地區. 位於以明神嶽山底及明神橋為中心的地帶, 從河童橋漫步約50分鐘的距離.

德澤
德澤地區於1934年以前是放養牛、馬的牧場, 至今仍留有草原的舊貌.
造訪明神橋的遊客很多, 但除了登山者, 很少有人到德澤. 在上高地罕見的開放性草原中, 散佈著春榆和蓮香等大樹, 盛開著鵝掌草、蜀葵等可愛的鮮花. 放眼天空可看到前穗高嶽的東壁和奧又白, 從梓河畔還可以看到蝶嶽.
從河童橋經過落葉松、棠梨等樹林到達明神池, 徒步約50分鐘;從明神分岔口, 穿越樹林和河畔到德澤大約要1小時. 中途還有水鳥、鶲類、鴉類的觀鳥點
其他照片

木頭步道

梓川右岸的景色

明神池-德澤的路上,繞過前穗高
留言列表


{{ article.tit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