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某些因緣際會來到日本北陸的金沢,那時候城市裡
飄著大雪,鞋子與褲子都因為大雪而弄濕。
但是金沢城與兼六園卻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冬景-->網路上抓的)
(松吊-->網路上抓的)
(雪吊-->網路上抓的)
(春-->網路上抓的)
(夜之景-->沒想到也很美,網頁上的圖片)
上網收尋可以找到許多有關金沢這城市的資料。
例如:
維基百科是這樣描述:
金澤市位於日本海側金澤平原,剛好位於北陸的中部。於安土桃山時代,本能寺之變後前田利家遷入金澤城得以發展。江戶時代由於屬穫封最高的一百萬石,有「加賀百萬石」之稱的加賀藩的城下町,是當時是日本第四大都市,人口超過十萬,僅次江戶、大坂和京都市。
而日本觀光振興協會的描述是:
(http://www.welcome2japan.hk/location/regional/ishikawa/kanazawa.html)
石川縣縣廳所在地金澤市,由 3 個丘陵組成,其中小立野高地夾在淺野川和
犀川兩條河流之間,東南走向;卯辰山在小立野高地兩側;另一個是寺町台高地。
金澤市是北陸地區經濟、商業和文化的中心城市。自 16 世紀末期的武將前田利家在此築城以來,持續繁榮了將近 300 年。
金沢的地理位置
金沢座落於日本的北陸,石川縣內,從京都前往也只要兩個多小時,
由大阪、名古屋都有夜行巴士直達。
位於日本海側,由於對馬海流的經過,使得該地有豐沛的水氣,但沒有
任何高山的屏障,冬天的雪可是非常的厚。日本本州的山陽與山陰氣候
是截然不同的。
金沢的歷史
金澤城最初的形成是1546年。在現在的金澤城址上,建起了本願寺別院的尾山禦坊。
作為日本佛教一個分支,徒眾們以這裏為根據地進行傳教,
形成政教合一統治了加賀地區100多年,在廟門的附近形成了市鎮。(寺町)
金澤作為一個城市的興起是在1583年,織田信長的部將前田利家從七尾的小丸山城入城, 前往兼六園時,開始下雪,今天的兼六園不用收門票
統治加賀、越中、能登三地,開始在金澤建立城下町修建城牆和護城河;
在城周圍興建武士住宅,在道路規劃中設計死胡同、彎路、丁字路來加強城防;
再召集商民居住。金澤城開始初具規模。前田家傳至第三代時,城下町完成了,後來領地又逐漸增加。
在德川幕府統治的江戶時代,前田家一直是享有百萬石俸祿的最大的大名。
到明治維新為止前田家共傳14代藩主,君臨金澤城和加賀地區290年。
當時是日本第四大都市,又未經二次世界大戰的空襲,保留許多古建築與舊街道。
是一個文化性很高的都市。
我在金沢的足跡:
雪地中的足跡
金沢城
(參考網頁http://www.city.kanazawa.ishikawa.jp/gb-guide/tw-guide/sightseeing/02kanazawajou.html)
金澤城模仿豐臣秀吉的大阪城而造,中心部原有5層的天守閣。高高的石牆上,
以鐵錠築牆、上覆鉛瓦的箭樓和大門相連。壯麗的天守閣于1602年因遭雷擊而焚毀,
其後雖然又修造了5層的箭樓,但卻沒有再造天守閣。這是前田一家有意對德川幕府表示沒有戰略上的遠圖,好讓幕府放心。
金澤城後來屢遭火災,特別是1881年的大火,將城內建築幾乎全部燒光。現存的只有城牆和石川門等少數建築。
石川門是第十一代藩主前田治修時期重建的,由二層的箭樓和多門構成,門上釘滿鑌鐵大釘。房頂的鉛瓦在危急時刻以用作炮彈。石川門僅僅是金澤城的一部分。僅憑這一部分也能看得出當年百萬石大名居城的豪華和威風。城內留下的建築還有“30間長屋”,這是當年儲藏軍糧的倉庫。
金澤城遺址現在已經開辟為金澤城公園,其中名為菱櫓的箭樓和作為倉庫的50間大廳已經按照史料的記載修複,2002年7月修複工程已經完成,對遊人開放。
以上是金沢市觀光網頁收尋到的資料。
以下是心得
++++心得++++
風雪襲來,金沢市有夠寒冷,早晨在京都車站還有六七度左右,
金沢城沒有其他城堡那麼壯碩,意味著有城牆、有天守閣,
有東南西北的門。雖然舊城已經焚燬,基座卻被保留著。
由石川門進去,可以看到兩個大雪人,要弄一個跟我一樣大的雪人,
還真是不容易。
廣場前有供人休憩的桌子,因為被雪覆蓋住,就好像一塊一塊豆腐似的。
很好奇的走過去,沒想到身陷積雪當中,結果靴子裡頭都是冰塊,
非常的冷。
天氣時而雪,時而晴,就是要把握那沒有下雪的時候,即便沒有像
熊本城、姬路城,甚至小小的島原城,但不失為一個活的歷史教材。
門口一進去,就遇到一個大雪人
被雪弄得像是豆腐一樣
鞋子內跑進了許多冰雪
金沢城內
沒有在下雪了,陽光露了出來
頹圮的城牆
城牆與城牆之間被雪堆積,就好像一個山谷
已經凍結的流水
兼六園
鄰近金沢城旁的就是著名的庭園:兼六園。
為何稱之兼六園呢?
六者分別為:宏大、幽邃、人力、蒼古、水泉、眺望
這出於中國宋朝文人格非(李清照的父親),曾在洛陽名園記中的湖園提到:
洛人云“園圃之勝不能相兼者,六務。”宏大者,少幽邃;
人力勝者,少蒼古;多水泉者,艱眺望。兼此六者,惟湖園而巳。
而其中一個日本人,松平定信覺得金沢城旁的庭園具備這六個條件,
所以又叫做兼六園。
--->網路上的冬景
春天時候的櫻花(網頁上下載)
其實李格非在撰寫洛陽名園記曾說到大肆建園這是衰敗之象徵。
雖然兼六園沒有中國園林那麼精緻,但也是很有特色的。
外頭下著大雪
其中一個特色就是雪吊。
常常可以在旅遊廣告上看到竹竿圍成的椎狀體,在這兒叫做雪吊。
曾經詢問日本同事,他說這些裝備是防止積雪壓壞了樹木。
節錄一段金沢市觀光協會對於雪吊的由來:
據說吊松產生于江戶時代的初期,產生背景是,加賀藩為了保護領地內的林木資源,
很早就有禁止采伐松、杉等7種樹木的規定。由于嚴格的資源保護措施,
人們日常生活中需要的樹木變得非常名貴,漸漸地形成了一種秋末冬初對樹木實行
保護措施的習慣。需要進行吊枝作業的樹有多種,尤其是像松樹這樣的常綠喬木,
雪的危害特別大,所以要加意地小心保護。
施加吊松的作業後的松樹,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景觀,聞名于全日本。
每年的吊松活動,也漸漸有了宣告冬季到來的意義。
以下的連結可連結到兼六園的網頁,除了圖片,還有歷史、文化的介紹
http://www.pref.ishikawa.jp/siro-niwa/kenrokuen/index.html
http://www.jnto.go.jp/tourism/ch_han/s036.html
http://shofu.pref.ishikawa.jp/shofu/meienki/kanazawa/map_m.html
http://www.hot-ishikawa.jp/shiki/index.html
照片拍的真的好美
兼六園的地圖
補充1:何謂大名
江戶時代,幕府的將軍是全國的最高統治者。武士的俸祿用產米的土地面積來計算。
俸祿高達1萬石以上的武士稱為大名。大名實際上是地方的統治者。
相當于中國古代的諸侯。江戶時代共有200多家大名,基本分為譜代大名和外樣大名,
譜代大名是指在德川家康取得統治權的決戰——關原之戰以前就已追隨德川家的武士,
外樣大名則是在關原之戰後迫于德川家的威勢而臣伏的大名。
譜代大名中,還有德川家的子弟成為大名的,稱為親藩。
以封地大小而論,領有封國和城池的大名稱為國主或城主。
補充2:何謂城下町
從日本的戰國期到江戶時代,以大名的都城為中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城市。
戰國時期,大名為了統治封國,建立大規模的城郭,在城郭的周圍建立家臣和武士住宅以及寺院,
以拱衛城郭。還招集商民和手工業者在指定的地區居住,為大名和武士們制造生活用品。
商民們集聚的地區稱為下町。城郭和下町合起來稱為城下町。
補充3:三年前寫的東西
1/3日一大早,從京都的旅館出發
搭8:00的JR特急サンダーバード前往金澤,雖說是特急
但是感覺跟新幹線一樣便利
約兩個半小時就到了
京都在1/2號是陰天,早上出門天氣是好的
但在經過琵琶湖時,就已經開始有積雪
到了金澤,一開始沒有雪,後來就降下雪
他並不是用飄的,是像米粒般的冰,批哩啪啦的掉下來
搭公車前往兼六園,車程約15分鐘200yen
到了金澤城,雪停了,積雪很厚
就跟一般的城一樣,但是仔細看
他是重建過後的,所以不算是古城
基本上他只有城門跟部分房舍的建築
主城已經燒掉了,只剩下遺跡
門票其實也才300yen
好漂亮的庭園,是我進去時第一個感想
可是雪實在是太大了,照相機都沒辦法照
而且天氣好冷,我不想脫掉手套按快門
只能將美美的記憶,保留在自己的腦海中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日式庭園,好別緻的造景。
金沢的兼六園,打聽了一下,原來是日本的三大名園我在很多車站的旅遊廣告上,都有看到他的照片夜晚應該是漂亮極了不過我的相機不行照夜景,等相機壞了,再換一台 晚上看氣象報告,今天強風出現在金澤,約24 m/s
難怪雪是橫的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