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短暫的來檢驗海損及抽軸的部分
並沒有攜帶D80,只有帶著之前Canon S80
趁著閒暇之餘或搭交通船,隨手將所見拍起來
並且可以分享我所在、我所見

這一張照片,是這三百張中,我最喜歡的
這一座橋是橫跨珠江的黃埔大橋
目前還在興建當中,將來取代虎門大橋,為珠江第一大橋
在夕陽的陪襯下,橋墩的距離就像等比級數自然間隔開來
而橋面的鋼纜,顯的很有張力

這一張照片,就是那條海損的船舶
由於停靠在虎門附近的錨地,因為流錨而觸礁
有幾處受損,而停在波羅廟船廠的浮塢
一下交通船,眼前就是一個龐然大物
人在旁邊,都顯得很渺小

這一張是船頭與黃埔大橋的剪影
想要讓畫面和諧一些,所以船身並沒有放太多出來
也依稀可見橋的曲線
另外光圈調到8.0,就是想要太陽有星芒的出現

欲離開浮塢的時間,也將近晚上六點,此時右上角的的月亮已經浮現
就在等待交通船接駁我回陸地的同時,站在江面,感受一下源遠流長的感覺。
對面的船舶依然在工作,不斷的從船艙裡頭冒出陣陣的鐵砂出來

當我搭船離開時,見到江面的夕陽,這個夕陽又大又圓又橘
不過相機照不出那種感覺
此時,太陽已經漸漸被珠江江水淹沒了

橋墩上寫著黃埔大橋
只有單照一個橋墩,讓照片看起來是一個三角形

停泊在珠江江面上的船舶
放眼望去好像數不完,這只是珠江江面的一部份
原來,中國大三大水系珠江,也是如此的遼闊
眼前的船舶,都正在換裝當中

在大大的太陽照射下,想強調
甲板的直線、鋼纜的直線、吊臂的直線、江水的直線
以及岸邊在冒煙的直線

來到黃埔的波羅廟船廠,沒人不知道這浮塢的名稱是飛龍山
浮塢顧名思義,就是在江面的泊船處
當船隻緩慢駛進之後,飛龍山在慢慢浮起來,好讓船舶坐在其上
而當船要出去,飛龍山漸漸往下沈,讓大船駛出
波羅廟就是南海神廟,保護出海之人
而這家船廠是國營的中海工程

從交通船上,就可以看到飛龍山漸漸低往下沈

而這一條船,也逐漸浮出水面

此時看火員,正在監督浮塢的下沈,與船舶的駛離

我,站在駕駛台上,頭髮正神舞飛揚

站在駕駛台俯瞰,可以看到這一條船四個大艙
可以裝載四萬噸的砂石,這要幾台砂石車才能運送完畢呢?

浮塢裡,正熱鬧著呢
底下工人來來往往,而上頭的吊車也沒閒著

香港機場前往深圳(蛇口)的高速船,我猜船體應該是強化塑膠纖維,
雙胴體,四部引擎,水噴射推進。最高航速可達70 km/hr

正在珠江面上改頭換面修理的船隻,有得直接浮在水面上,就像是最右邊的那一條,
而有的坐在浮塢上頭,例如中間的這兩條船

早晨,搭乘交通船前往工坐的地點,這兒的工人很勤勞,八點就上工了
右邊的船隻,不斷噴出鐵砂,整個江面都是灰塵
這裡其實已經快到廣州了,這兒是河水,並不是海水
但好像海港一樣繁榮
基隆港、台北港、台中港、花蓮港、蘇澳港,都沒有那麼盛況

為什麼會噴出那麼多灰塵呢? 因為要把附著在船殼上的油漆與鐵鏽
用高壓將細鐵砂打上,使得鋼板變成白閃閃的一片
好在漆上新的油漆。
由於中國不重視環境,所以任由粉塵飛翔。
我的相機包是磁鐵釦。在船上檢查時,發現釦子怎麼會沾滿泥巴呢?
這太不小心了,我一向都是很愛惜裝備的人。
一開始清不乾淨,後來才驚覺,原來是空氣中的鐵砂,
附著上去的,可見在在中國不帶著口罩,肺會黑喔。

當我站在珠江的江面上,這一片河流,真的是好平靜。
往船頭的方向望過去,那邊就是香港外海。
以前的人要開多久的木船,才能夠遇到海水呢?
我的祖籍是在廣東的焦陵
前七世的祖先,是否也曾經藉由珠江,前往大海呢?
想像著我祖先的足跡曾經踏過,今天我也來了。
想像著清朝時代,外國人是如何進入中國,那又是什麼樣的心情。
並沒有攜帶D80,只有帶著之前Canon S80
趁著閒暇之餘或搭交通船,隨手將所見拍起來
並且可以分享我所在、我所見

這一張照片,是這三百張中,我最喜歡的
這一座橋是橫跨珠江的黃埔大橋
目前還在興建當中,將來取代虎門大橋,為珠江第一大橋
在夕陽的陪襯下,橋墩的距離就像等比級數自然間隔開來
而橋面的鋼纜,顯的很有張力

這一張照片,就是那條海損的船舶
由於停靠在虎門附近的錨地,因為流錨而觸礁
有幾處受損,而停在波羅廟船廠的浮塢
一下交通船,眼前就是一個龐然大物
人在旁邊,都顯得很渺小

這一張是船頭與黃埔大橋的剪影
想要讓畫面和諧一些,所以船身並沒有放太多出來
也依稀可見橋的曲線
另外光圈調到8.0,就是想要太陽有星芒的出現

欲離開浮塢的時間,也將近晚上六點,此時右上角的的月亮已經浮現
就在等待交通船接駁我回陸地的同時,站在江面,感受一下源遠流長的感覺。
對面的船舶依然在工作,不斷的從船艙裡頭冒出陣陣的鐵砂出來

當我搭船離開時,見到江面的夕陽,這個夕陽又大又圓又橘
不過相機照不出那種感覺
此時,太陽已經漸漸被珠江江水淹沒了

橋墩上寫著黃埔大橋
只有單照一個橋墩,讓照片看起來是一個三角形

停泊在珠江江面上的船舶
放眼望去好像數不完,這只是珠江江面的一部份
原來,中國大三大水系珠江,也是如此的遼闊
眼前的船舶,都正在換裝當中

在大大的太陽照射下,想強調
甲板的直線、鋼纜的直線、吊臂的直線、江水的直線
以及岸邊在冒煙的直線

來到黃埔的波羅廟船廠,沒人不知道這浮塢的名稱是飛龍山
浮塢顧名思義,就是在江面的泊船處
當船隻緩慢駛進之後,飛龍山在慢慢浮起來,好讓船舶坐在其上
而當船要出去,飛龍山漸漸往下沈,讓大船駛出
波羅廟就是南海神廟,保護出海之人
而這家船廠是國營的中海工程

從交通船上,就可以看到飛龍山漸漸低往下沈

而這一條船,也逐漸浮出水面

此時看火員,正在監督浮塢的下沈,與船舶的駛離

我,站在駕駛台上,頭髮正神舞飛揚

站在駕駛台俯瞰,可以看到這一條船四個大艙
可以裝載四萬噸的砂石,這要幾台砂石車才能運送完畢呢?

浮塢裡,正熱鬧著呢
底下工人來來往往,而上頭的吊車也沒閒著

香港機場前往深圳(蛇口)的高速船,我猜船體應該是強化塑膠纖維,
雙胴體,四部引擎,水噴射推進。最高航速可達70 km/hr

正在珠江面上改頭換面修理的船隻,有得直接浮在水面上,就像是最右邊的那一條,
而有的坐在浮塢上頭,例如中間的這兩條船

早晨,搭乘交通船前往工坐的地點,這兒的工人很勤勞,八點就上工了
右邊的船隻,不斷噴出鐵砂,整個江面都是灰塵
這裡其實已經快到廣州了,這兒是河水,並不是海水
但好像海港一樣繁榮
基隆港、台北港、台中港、花蓮港、蘇澳港,都沒有那麼盛況

為什麼會噴出那麼多灰塵呢? 因為要把附著在船殼上的油漆與鐵鏽
用高壓將細鐵砂打上,使得鋼板變成白閃閃的一片
好在漆上新的油漆。
由於中國不重視環境,所以任由粉塵飛翔。
我的相機包是磁鐵釦。在船上檢查時,發現釦子怎麼會沾滿泥巴呢?
這太不小心了,我一向都是很愛惜裝備的人。
一開始清不乾淨,後來才驚覺,原來是空氣中的鐵砂,
附著上去的,可見在在中國不帶著口罩,肺會黑喔。

當我站在珠江的江面上,這一片河流,真的是好平靜。
往船頭的方向望過去,那邊就是香港外海。
以前的人要開多久的木船,才能夠遇到海水呢?
我的祖籍是在廣東的焦陵
前七世的祖先,是否也曾經藉由珠江,前往大海呢?
想像著我祖先的足跡曾經踏過,今天我也來了。
想像著清朝時代,外國人是如何進入中國,那又是什麼樣的心情。
全站熱搜